《德语二外》考试大纲 一、考试目的: 《硕士研究生德语》作为全日制硕士学位入学考试的德语考试,其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硕士阶段学习所要求的德语水平。 二、考试性质与范围: 本考试是一种测试考生单项和综合语言能力的水平考试。考试范围包括考生应具备的德语语法与词汇、阅读理解及笔头翻译等方面的技能。 三、考试基本要求 1.具有良好的德语基本功,掌握2300个基本单词(包括一定数量的常用词组)。 2.掌握基本的词法、句法,并初步具有在语篇层面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。 3.掌握基本阅读技能,能读懂难度较低的一般题材文章。 4.具有初步的笔头翻译能力。 四、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,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。? 五、考试内容 考试包括以下部分:词汇与语法;阅读理解;笔头翻译。 六、考试时间和计分 考试时间为3小时,总分为100分。 《机械原理》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目 参考教材:1.孙垣主编.机械原理(第7版).高等教学出版社,2006年 2.邹慧君等主编.机械原理(第2版).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6年 第1章绪论 机械原理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,课程的学习特点、方法和学习要求,机械原理发展现状,机械学在机械工程学科的地位和作用。 第2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构结构分析的目的,机构的组成和机构运动简图绘制;平面机构自由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,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。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、结构分类及,机构结构的型综合的概念。 第3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、 机构运动分析内容和和方法,用速度瞬心法作机构速度分析的原理和步骤,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,解析法进行机构运动分析概述。 第4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构力分析的内容的和方法,构件惯性力的确定。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,机构受力分析。 第5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机械的效率,机械的自锁。 第6章机械的平衡 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,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,刚性转子的平衡实验介绍,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,平面机构的平衡的基本概念。 第7章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概述,机械的运动方程式,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,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,机械的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。考虑构件弹性时的机械动力学特性简介。 第8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,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,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,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,多杆机构的结构和运用介绍。 第9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,推杆的运动规律,凸轮轮廓曲线的图解法设计过程,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,高速凸轮机构简介。 第10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齿轮机构的特点及类型,齿轮的齿廓曲线,渐开线齿廓及其啮合特点,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,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及参数计算,渐开线齿廓的切制原理与根切现象,渐开线变位齿轮设计计算,斜齿圆柱齿轮设计计算,直齿锥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介绍,其他类型的齿轮传动。 第11章齿轮系及其设计 齿轮系及其分类,定轴轮系的传动比,周转轮系的传动比,复合轮系的传动比,轮系的功用,行星轮系的效率,行星轮系的类型选择及设计的基本知识,其他新型行星齿轮传动简介。 第12章其他常用机构 棘轮机构、槽轮机构、擒纵机构、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、不完全齿轮机构、星轮机构、非圆齿轮机构、螺旋机构、万向铰链机构及组合机构和含有某些特殊元器件的广义机构的组成、特点和应用。 《材料力学》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目 参考教材:刘鸿文主编.《简明材料力学》(第2版).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8 参考用书:刘鸿文主编《材料力学》(上下共两册,第5版).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1 课程内容要求说明:无标记章节一般了解、不考,打*号标记章节要求掌握,打**号标记章节要求重点掌握 1.绪论: 材料力学的任务;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; 外力及其分类; 内力、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; 变形与应变;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; 2.轴向拉伸、压缩与剪切: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与实例; **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; *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; *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; *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; 温度和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; **失效、安全系数和强度计算; **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; *轴向拉伸或压缩的变形能; *拉伸、压缩静不定问题; *温度应力和装配应力; 应力集中的概念; **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; 3.扭转: 扭转的概念和实例; *纯剪切; **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及强度计算; **圆轴扭转时的变形; 圆柱形密圈螺旋弹簧的应力和变形; 非圆截面杆扭转的概念; 薄壁杆件的自由扭转; 4.弯曲内力: 弯曲的概念和实例; 受弯杆件的简化; **剪力和弯矩; **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; **载荷集度、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; *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; 5.弯曲应力: 纯弯曲; **纯弯曲时的正应力; **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; *弯曲剪应力; **强度条件的应用; 关于弯曲理论的基本假设; *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; 6.弯曲变形: 工程中的弯曲变形问题; *挠曲线的微分方程; *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; *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; *简单静不定梁; *提高弯曲刚度的一些措施; 7.应力状态理论及强度理论: *应力状态的概述; 二向和三向应力状态的实例; **二向应力状态分析--解析法; **二向应力状态分析--图解法; *三向应力状态; 位移与应变分量; 平面应变状态分析; *广义胡克定律; 复杂应力状态的变形比能; *强度理论的概述; **四种常用强度理论; 莫尔强度理论; 构件含裂纹时的断裂准则; 8.组合变形: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; **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强度计算; *偏心压缩和截面核心; **扭转与弯曲的组合变形强度计算; *组合变形的普遍情况; 9.能量法: 概述; *杆件的变形能计算; *变形能的普遍表达式; *互等定理; **卡氏定理; **莫尔定理; 静不定结构: *静不定结构概述; **用能量法解一度静不定结构; 10.动载荷: 概述; *动静法的应用; 强迫振动的应用; *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; 冲击韧度; 11.交变应力: *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; *交变应力的循环特性、应力幅度和平均应力; *持久极限; *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因素; 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; 持久极限曲线; 不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; 弯扭组合交变应力的强度计算; 变幅交变应力; 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; 12.压杆稳定: *压杆稳定的概念; **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; **其它支座条件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; **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经验公式; **压杆的稳定校核; *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; 纵横弯曲的概念; 13.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: 静矩和形心; *惯性矩和惯性半径; 惯性积; *平行移轴公式; 转轴公式主惯性轴;